始于2004年,专注温度压力流量领域特殊现场环境选型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010-52882318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严庆:做好民族工作要走进民族深处

时间: 2023-08-18 09:34:50 |   作者: 产品中心

  “情怀、责任、智慧这六个字对从事民族研究而言很重要。”从1992年大学毕业后在内地西藏班工作15年,到博士毕业后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从事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事务治理研究,这30多年来,严庆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民族”二字。

  “越是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情,就越是能够与各民族同胞共情,也让我越有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这些年的工作生活让我明白,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走进民族深处。”严庆如是说。

  严庆始终秉承着调研、教研、科研“三研结合”的严谨态度。为了寻获更真实的一手材料,严庆步履不停,足迹遍布全国。2011年,严庆带领学生远赴西藏、新疆调研31天,总里程近14000公里,深入基层、走街串户,到巴扎区、老城区、棚户区、旧房改造区、民俗旅游村、一般村队的农户中参观、访谈,切实开展“触底”调研,对民族事象、区域差异等有了更加具体和丰富的了解,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获得2012年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一等奖。同时,严庆还利用寒暑假数次深入广西、云南、内蒙古、河北、宁夏、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跟各民族群众亲切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对民族团结工作产生了独特的认识。在他看来,做民族团结工作要避免直接讲“民族”、讲“团结”,要将其具化为生活化、日常化的言行关切,将“团结”工作做到各族人民的心坎里。

  丰富的调研经历让严庆在教研和科研中大受裨益。一方面,拓宽了他的“教研”之路。严庆的课堂既设在学校里,在大学的全体新生入学教育、学校党校授课、全校政策宣讲等活动中讲授民族团结进步议题,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设在社会中,为各地各界各领域的党员干部及群众以实例讲政策、以故事讲团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另一方面,丰富了他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严庆独著、合著、参编学术著作共计1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2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仅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发表文章63篇。科研之余,严庆还注重用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多次参加各部委的政策咨询,执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十二五”规划》《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场全域、全员、全程的教育,必须从各民族生产生活互嵌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口支援、文旅、就业、青少年游学等不同层面的多样活动,让各民族同胞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深度互动,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严庆认为,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尚群”,崇尚“和合”,追求共荣共进、和谐发展,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思想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光明网记者郑芳芳)

  作者简介:严庆(1970~),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全国高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政策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事务治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教育。独著、合著、参编学术著作1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2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次参加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政法委、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的政策咨询,执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十二五”规划》、《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被评为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